↻ 刷新頁面 | 今天 » |
讀經範圍:馬可福音15:1-41
經文重點:
祭司長和長老、文士、全公會的人雖然可以審問主耶穌,但卻不能審判祂,原因是祂並沒有違反聖殿的任何規律,而猶太人也沒有判人死刑的權柄(約翰福音18:31)。因此,他們趕緊將祂移送交給總督彼拉多審問。他們想處死主耶穌的原因是與潔淨聖殿的事件有關,但是現在他們在彼拉多處控告祂卻是以相當政治性的理由──猶太人的王,這個罪名表示主耶穌犯了叛亂罪。馬可福音作者寫此事件的重點,「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解了來」才把耶穌逮捕並移送給彼拉多。原來祭司長最大的「錢倉」就是聖殿,而主耶穌則是把祭司長醜陋的真面目給掀開了。接下來無論彼拉多問他們主耶穌真正的罪狀,他們都不說,只是大聲叫囂說:「把祂釘十字架!」這是典型煽動群眾的方式。
紫色的袍子,這原本是王公貴族才有資格穿的衣服。用紫色袍穿在主耶穌身上,頭上戴著的是「荊棘」編起來的冠冕,這表示他們是在戲弄耶穌,加上「吐唾沫在祂臉上」,且「鞭打」祂,這些都在主耶穌預言中提過了(10:34)。「拿沒藥調和的酒給耶穌,他卻不受。」古時候用這種酒來減輕病患的疼痛,但是祂甘願承擔人類因罪所帶來的刑罰與苦難,所以祂拒絕減輕痛苦。百夫長看見主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作為一位異教徒的百夫長竟承認祂是神的兒子。
經文閱讀:請按 BibleGateway
讀經範圍:馬可福音14:53-72
經文重點:
在主耶穌被盜賣、捉拿、審問的過程中,處處顯露出人性的醜惡與卑污。這醜惡的人性豈是只隱藏在當年那些人的心裡?在我們心中豈不也是或隱或現地顯露這些性情嗎?大祭司、眾祭司長、長老、文士應該是事奉神、服事人的,可惜他們陷入虛假、嫉妒、惡毒之中,濫用權柄。求主除去我心中虛假的權柄。
主耶穌在被問到「祂是神的兒子基督不是」時,祂坦然回答說「是」;彼得在被問到「他是與主耶穌一夥的」時,卻三次為著自己的利害而不承認。這是強烈的對比,我們是否能像主耶穌願意犧牲自己個人的利益而剛強為神作見證呢?
經文閱讀:請按 BibleGateway
讀經範圍:馬可福音14:22-52
經文重點:
原本的逾越節晚餐,在主耶穌手中變成生命的連結。從這時候開始,祂設立了主餐,來取代逾越節的筵席。「餅」象徵主耶穌的身體;「擘開」象徵祂的身體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裂開。基督將祂神聖的生命釋放出來,讓我們能藉著分享祂的生命(「你們拿著吃」),得以與祂相連。
「橄欖山」顧名思義是種植橄欖樹的園區,設有「榨油池」,「客西馬尼」是榨油之處的意思。夜晚在這裡祈禱,不但安靜,且必定是香氣芬芳,會使人心曠神怡,然而在這時候,主耶穌的「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因為世人犯了罪的緣故,祂要承擔十字架的重擔,祂在客西馬尼園裡的禱告,預表祂在那裡被壓榨、受煎熬,然後流出預表聖靈的油。門徒顯然不明白祂即將受難的事,否則他們也不會在這緊要關頭猛打瞌睡。祂「三次回來」都是看到門徒在睡覺,這「三次」和後來彼得的「三次不認主耶穌」都描繪出門徒因為軟弱而不能同祂儆醒的禱告或分擔苦難。猶大出賣主耶穌,祂被捉拿,「門徒都離開祂逃走了。」指出眾門徒曾誓死忠心的話還言猶在耳,如今試驗臨到,便立即顯明人的真相。
經文閱讀:請按 BibleGateway
讀經範圍:馬可福音13:24-14:21
經文重點:
儆醒是主耶穌對要求信徒遵守的命令,我們要處處儆醒、日夜儆醒、樣樣儆醒;我們的靈性有沒有睡著了?儆醒祈禱是使我們不受迷惑最好的方法,也是等候祂再來最好的態度;我們的禱告生活如何?
主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祂的頭上。有幾個人心中卻不喜悅,認為香膏用在主耶穌身上是浪費的,用在窮人身上才不枉費。這女人是馬利亞(約12:3);這幾個人乃是門徒,包括賣主的猶大(約12:4)。馬利亞因為愛主,就不惜那值三十兩銀子的香膏;猶大因為愛錢,竟為三十塊錢出賣了主耶穌。作馬利亞或是作猶大,在於「愛主」還是「愛錢」。
最後晚餐原本是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這是猶太人看為最重要的家族聚會,因為與猶太民族生存的歷史經歷有不可分的關係。關於逾越節和除酵節的由來,以及應該遵守的規矩,請參考出埃及記第十二及十三章。
經文閱讀:請按 BibleGateway
讀經範圍:馬可福音13:1-23
經文重點:
主耶穌對門徒說:「你看見這大殿宇嗎?將來在這裡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於是問祂有關會發生聖殿倒塌的預兆。祂藉回答門徒的問題,不但解答聖殿被毀的預言,更解答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就是祂的再臨與大災難。祂提醒門徒及我們,面對艱難時不要驚慌,因驚慌使人徒然慌亂、心神不定,卻對我們毫無幫助,因此我們應當謹慎,卻不必驚慌。為逼迫的來臨,也要謹慎;祂不叫我們一味逃避逼迫,祂要我們謹慎並勇於作見證。為福音,要忠心,與其消極的驚慌逃避,不如積極的為祂作見證。末世雖充滿各樣的危機,卻是傳福音的良機。
主耶穌預告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神蹟奇事,倘若能行,就把選民迷惑了,祂要我們謹慎。主耶穌所說的這段話,確實對今天的基督徒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因為近年來常常有新興教派或異端活躍於本港,有組織地對各教會進行滲透和潛伏,求神賜牧者和弟兄姊妹充足的智慧和分辨能力,在真道上扎根,不受錯謬道理迷惑。
經文閱讀:請按 BibleGateway
讀經範圍:馬可福音12
經文重點:
這個比喻的資料很可能取材自以賽亞5:1-7。葡萄園指以色列民族,園主指神,園戶指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這個比喻很清楚是針對前面經文提起的這些猶太人領袖們而說出,難怪他們聽了之後會大大生氣,「他們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就想要捉拿祂」。整個比喻的重點在第6節,這節說這個園主「有一位愛子」,為了要讓這些園戶能依約繳租,園主差派寶貝兒子去,他抱著一絲希望,想著:這些人即使再壞,也應該會「尊敬」園主差派去的兒子,然而這個兒子的下場卻是更慘,他也是一樣被殺了,且屍體還被拋出葡萄園外。這些園戶之所以這樣做,為的是要霸佔葡萄園,他們想要自己當園主。這個慘死的園主寶貝兒子就是主耶穌指著自己說的,而那些僕人就是更早就出現過的先知們。
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向主耶穌施壓不成後,緊接下來的是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這兩種人會結合在一起確實是很特別的,因為他們在政治理念上幾乎是水火不容、南轅北轍的;法利賽人向來堅持抗拒外國統治者,猶太人的激進黨派者幾乎就是由法利賽人組成的,而希律黨人則是支持希律家族繼續統治猶太人的政治黨派。這兩種人寧願放棄政治理念的差異都要合力除掉主耶穌。注意,他們提出的問題是該不該納稅給羅馬皇帝?「該納不該納?」為了要陷害主耶穌,他們經過深思熟慮聯手來找主耶穌,若祂說可以納稅,則法利賽人可以指控祂是背叛民族的人,反之,則希律黨人可以一狀告到官府那兒,則祂就會惹上叛亂罪嫌。
緊接著來找主耶穌的人是撒都該人,他們的身份大多是祭司階級者,也是屬於宗教領袖的人物。他們不但對復活的信仰持反對的信仰,連天使、聖靈也不相信,對聖經的看法是只接受摩西五經,其他像先知的作品一概不承認。他們設計問題,將摩西法律條文的善意放大,原本單純用來關心兄弟間的財產及照顧去世後無兒女承續財產的寡婦條例,卻被撒都該人拿來當作否定復活的材料。另方面,主耶穌看到有錢人奉獻時的心態已經失去了原本應有的敬虔、謙卑感恩的態度,反而是想取悅別人的掌聲,於是表揚了那位窮寡婦奉獻時是帶著真心敬拜神,而不是只有虛有的外表敬拜行為。
經文閱讀:請按 BibleGateway
讀經範圍:馬可福音11
經文重點:
從第十一章開始到第十五章是記載主耶穌被釘死前最後一個星期的事蹟,「受難週」就是從這裡開始算起。主耶穌至死順服,所以即使面向耶路撒冷這個要取祂性命之地,祂仍然毅然前往,毫不畏縮,所以神藉著盛大榮耀的場面來迎接祂;同樣的,所有不逃避十字架,至死順服的人,到那一天也都要與基督同受盛大榮耀的歡迎。
神栽培以色列人如同栽培無花果樹,盼望能得著一些果子來滿足祂的需要,然而當主耶穌來到以色列人中間時,祂帶著神的需要(餓了)來,卻未能在他們身上尋找生命的果子,甚麼也找不著,以色列人不過徒有敬拜神的儀文外表(不過有葉子)而已。今天在我們信徒中間,恐怕也有人像當時的以色列人一樣只有敬虔的外貌,卻沒有敬虔的實際,亦即是光有葉子而沒有果子,叫祂無法得著滿足。
第十一至十三章是記載祂在耶路撒冷和聖殿裡發生的事,其中最主要的焦點是關於祂潔淨聖殿的事件,因著這個事件,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用「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滅耶穌」這句話說明祂在耶路撒冷的處境。潔淨聖殿的事件後,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來見主耶穌,問祂「仗著什麼權柄」來潔淨聖殿。主耶穌並沒有正面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提出另一個關於施浸約翰問題去反問他們,這些宗教領袖清楚施浸約翰在猶太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他們又怎敢與主耶穌繼續爭辯下去呢。
經文閱讀:請按 BibleGateway
↻ 刷新頁面 | 今天 » |